
发布日期:2025-08-17 05:46 点击次数:186
除湿胃苓汤
原文:《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歌诀:除湿胃苓厚朴苍,陈泽赤苓猪苓尝。木通肉桂草灯心,白术防风滑栀襄。
组成用法: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一钱,肉桂、甘草(生)各三分。
水二盅,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图片
方解
本方证为湿热壅遏。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热象不显,故宜健脾燥湿,和中利水。方中厚朴、苍术、白术健脾和中为君药,辅以泽泻、木通、猪苓、赤茯苓、滑石清热利水,令湿邪自小便而出。佐以栀子清泄三焦之湿热,陈皮理气健脾,防风祛风胜湿,肉桂温阳化气。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是胃苓汤的加味方,源于五苓散和平胃散。既燥湿又利湿,使体内停留的湿邪再无藏身之地,本方还可健脾,脾得健运,则可运化水湿,使水湿不再产生滞留,全方偏于寒凉,故最宜适用于脾胃湿热之外疡证。若痒感明显,加白鲜皮;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
——————
图片
除湿胃苓汤医案
湿疹案患者,女,16 岁,5月25日初诊。
主诉: 周身起皮疹伴瘙痒数年,复发 2 周。患者数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部出现红斑丘疹,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曾于外院就诊,口服及外用药物( 具体不详) 治疗,皮损稍有缓解,但仍有新发。刻下: 躯干及四肢可见针尖至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部分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伴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未见明显渗出及糜烂。舌质红苔白,脉弦。根据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分析,病属“湿疮”,证属脾虚失运,中气不足证。治以健脾除湿。方用: 炒苍术、姜厚朴、猪苓、茯苓、泽泻、生白术、陈皮、黄柏各10g,肉桂 6 g,生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二诊: 患者病情稳定,皮疹变薄或消退,无新发皮疹,舌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去黄柏,继服14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三诊: 患者皮疹消退。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具有对称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内分泌失调、情绪变化、过度疲劳、慢性疾病、感染等内部因素和气候、化妆品、动物皮毛、人造纤维等外在诱发因素。中医称之为“湿疮”。古代医家认为湿疹是由外邪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或正虚内外邪相合致病。现代医家则倾向于“湿”为主因,风、湿、热相兼致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 “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该病例证属脾失健运,痰湿充于腠理,浸于肌肤而致湿疹,以除湿胃苓汤健脾燥湿、和中利水,疗效较好。
图片
掌跖脓疱案
患者,女,35 岁,5 月 6 日初诊。
主诉: 全身起皮疹半年余。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多发皮疹,无瘙痒,曾于外院就诊,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外用激素性药膏治疗,仍反复发作。刻下: 躯干、头面部多发米粒至蚕豆大小丘疹,上覆干燥肥厚性鳞屑,手掌偶见脓疱。舌红苔滑白,脉弦数。证属脾虚湿滞,蕴结化毒。治宜健脾和中、清利湿毒。方用: 炒苍术、姜厚朴、猪苓、茯苓、泽泻、生白术、陈皮、黄柏、苦参各10g,肉桂6g,生薏苡仁、土茯苓、白鲜皮各 3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二诊: 病情控制,无新发皮损,效不更方,继服14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期间随证加减,症状逐渐减轻。七诊: 皮损已全部消退,无新发。2 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掌跖脓疱病又称慢性掌跖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皮损局限于掌跖,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及金属致敏等因素相关。掌跖脓疱病属于中医学“瘑疮”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瘑疮》云: “此证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起黄色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肌腠而成”。掌跖脓疱病因病机为体内蕴热,外感火热毒邪,毒热伤血,外蕴肌肤形成热毒偏盛证; 脾失健运,生湿化热,蕴结肌肤形成脾虚湿盛证; 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或久病成瘀形成肝郁血瘀证。该病例证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所致。治当健脾除湿,兼以清热,故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治之。
过敏性皮炎案
患者,女,43岁,5月25日初诊。
主诉: 面部及四肢皮肤反复起皮疹伴瘙痒半年。刻下: 颜面部、双下肢散在境界不清红斑、丘疹。舌淡红苔白,脉弦。方用: 炒苍术、猪苓、茯苓、泽泻、生白术、陈皮、川牛膝、苦参各10g,姜厚朴12g,肉桂6g,生薏苡仁20g,7 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二诊: 患者病情稳定皮疹减少,皮损变薄,效不更方。三诊: 患者皮疹消退,无新发。2 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病,主要由于原发性刺激而引发变态反应,黏膜及其皮肤出现红斑、水泡、丘疹、肿胀等炎性变态反应为主。过敏性皮炎属中医“漆疮”范畴,《外科大全》有云: “由新漆辛热有毒,人之禀质有偏,腠理不密,感其气而生也”。现代中医学家认为,过敏性皮炎多由禀赋不耐,腠理疏松,接触某些物质,毒邪侵入皮肤,与气血相搏,气血失和,郁而化热,外达皮肤所致。六淫邪气致病多与正气强弱有关,正气强则不发病,正气弱则易发病。该病例多由外邪犯肺,肺通调水道失常,脾虚运化水湿不利而致病,治当清肺健脾利湿,故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治之。
——————
End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